伏羲文化

时间: 2019-10-10 16:13:21

有一个传说流行了千百年,都云三皇之首伏羲葬于天岳幕阜山,但仅在民间相传。近年来,有学者为此发表了不少专门论著,由此揭示了天岳幕阜的伏羲文化。

这不是空穴来风,更不是牵强附会,而是有诸多事实相佐证,只是以前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而已。研究古代文化,其方法是“三维”论证。所谓三维论证就是从古籍、考古、神话传说三个方面互相印证,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

伏羲是谁?这是我们首先要弄清的问题。伏羲是远古时代三皇之首,与神农、女娲同为人文始祖,以往传说伏羲生于陇西成纪(甘肃天水)。伏羲又称宓羲、伏希、赫羲、宓牺、包牺、包戏、庖羲、疱牺、包羲、伏戏、牺皇、皇羲等等;一说即太昊,姓风。对伏羲的称呼如此之多,表明他是一个广域的传说,或许与不同地域的方言差异有关。他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结绳记事,画八卦,造书契,钻木取火,教民熟食,兴嫁娶,创乐器,定节气,立九部,设九佐,以龙纪官,为东夷部落首领,在位十五年,为人类进化和文明起源起到了巨大作用。传说华胥氏游雷泽,看到泽中有一个特大的脚印,便用自己的脚去丈量,结果由此怀孕,十二年后生伏羲,每年农历正月十八日为伏羲生日。伏羲与女娲是兄妹成婚,据《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所载畲族古老神话传说及人物(540页)记载:伏羲女娲在一座大山中(天岳幕阜山),从山下滚石上山测天意,结为夫妻,造出人类。传说伏羲死后,葬于天岳幕阜。伏羲其人,为许多古藉所记载,《庄子》是最早提到伏羲的。《楚辞.大招》提到“伏羲驾辩”,《世本》中提到“伏羲作琴”。《竹书纪年》提到“太皋伏羲氏”。孔子所著的《易.系》也有伏羲的记载,完全是活生生人的形象。唐代司马贞作《史记.三皇本纪》、《伏羲神农纪年》都完整地佐证了伏羲确有其人。首先,我们从古籍来考证伏羲葬于幕阜的史实。第第一部涉及此题的是《楚陵述略》,再就是《帝王世纪》、还有《淮南子》等著作。《平江县志.《艺文志》载:著名学者张赞昭著《楚陵述略》卷二中记:“平江之天岳,即禹贡东陵。其下有皇坛,伏羲氏之陵。”张赞昭原名张宝昭,清道光年间举人,曾在清朝五经专科选举中,有一经全国夺冠。他通古博今,饱读古今书籍,又是专门考证古陵的,湖南境内的茶陵、昭陵、醴陵、零陵、泉陵都系他指正。所以他说天岳幕阜山下有“伏羲氏东陵”是可信的,是有一定的事实依据的。

《帝王世纪》(绛史引)记述:伏羲去世,崩葬南郡;《路史》载:伏羲葬南郡。而幕阜山在唐以前属湖北江陵郡即南郡管辖,也证实了伏羲葬幕阜的说法。

南宋时,平江曾有吴伯英、邹行之、毛简竹、李儒用等九君子,均是全国著名的理学家和诗人。留有《乡贤诗集》多卷,其中李儒用作有《春江远眺》一诗:“山自青青水自流,花香鸟语满枝头,道人际此身无累,亲见羲王正冕毓”。诗人是在平江境内游春时所发的感概,由于伏羲在平江留下了行踪遗迹,人们头脑中才有他的深刻印象,诗人才触景生情,吟出此诗。

清代平江大才子李次清,曾为天岳幕阜山作过一对联:天子三经地,皇帝九谒门。根据史料记载,秦以前没有“皇帝”之称,只有“天子”之说,这里所指的天子无疑是伏羲了。李次清即李元度,平江大才子,著作等身,他为天岳幕阜作出如此气势磅礴的楹联,能说他是信口开河吗?

以上这些,是有文字记载的伏羲葬于天岳幕阜的史实记载。

我们再从考古角度来证实这一问题:建国以来,我国先后进行过三次文物普查,从保存在有关部门的档案中获悉,在天岳幕阜山周边,存在很多远古时代遗迹,这些遗迹都是被考古部门认定为5000——45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有的时代还更早。这个时期恰恰是伏羲时代前后。是古代人类文明起源时的繁盛开端,这些古文化遗址是:

昌江村大埂上商代文化古遗址

庙铺村陈家嘴商代“堆子岭文化”遗址

中心村古楼巷金付山商代文化遗址

中心村古楼巷虎形山商代文化遗址

庙铺村王家屋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昌江村坳上组商代文化遗址

中心村饶坡里商代文化遗址

凤桥村露江山商代文化遗址

蔡海村杨古林商代文化遗址

双溪村老屋组后背山商代文化遗址

崇义村童家屋后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

虹桥镇向阳村汤家嘴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湖北省通城麦市饶家林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等等

这些古文化遗址都分布在天岳幕阜山周边三省交界处,从考古学角度来讲,都是位于彭头山文化、皂市下层文化、汤家岗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吴城文化、山背文化等重要上古文化的更替和交汇点。从传说中的伏羲、炎黄蚩、尧舜禹时代至夏商时期,此地是中华先祖文化孕生与传播的中心区域。起源于伏羲时期,在历史上的中华文明起源的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中国青铜文明的诞生,更离不开天岳幕阜山的铜、锡、铅等矿产资源。既然诸多考古发现,证实了天岳幕阜在远古时代不是一个寂寞地带,而是一个人类早期文明的起源和兴盛区域,在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地位显赫,那么伏羲在此活动和葬于此地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甚至可以肯定。

2017年9月6日至9日,中山大学、台湾中正大学、台湾师范大学郭立新、郭静云(犹太藉)等考古学、历史学教授和中山大学人类学博士和硕士生组成的上古文化考察组一行,对幕阜山包括虹桥和通城在内的周边区域进行了为期4天的考察,湖南省社科院区域文化品牌研究中心副主任周行易研究员和湖南省伏羲文化研究会秘书长肖敬东、平江县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宋炼钢、平江旅游发展委员会旅游产品开发科科长金标湘、平江地方学者杨衍秋一同参与考察,对平江县哲寮村斟灌部落遗存地湛氏祠堂、北斗屋,南江镇崇义村童家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幕阜山天乐堂、太元天宫、冲真观、太平尖;对通城麦市饶家林、牮楼嘴,对虹桥镇“黄老坚城.岷山”石碑、蜀鹿文化进行了仔细的考证,并达成以上共识。为探讨伏羲葬于天岳幕阜提供了强式依据。

在我们研究天岳幕阜伏羲文化起步阶段时,犹太学者郭静云就已经发表了她的新著《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一书,破天荒地大胆提出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东方苏美尔”之说,颠覆性地提出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在长江流域,而不在黄河流域”的学术观点。用考古材料、历史史实、和神话资料给出的线索,提出了一系列大胆而新颖的见解,重新构建了中国上古史发展的脉络与纲要。她认为:洞庭澧阳和汉北地区为中心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国早期文明的摇篮,从屈家岭到盘龙城是一脉相承的先楚文明,因为人们当时的生存环境和初期农业的所需的气候条件,南方比北方要适应得多。伏羲活动在洞庭湖(古雷泽)和昆仑山(雪峰山)地区的可能性比北方要实在得多。所以“伏羲葬于淮阳”之说是站不住脚的,郭教授为伏羲葬于幕阜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在此种历史唯物观的理论指导下,关于天岳幕阜的伏羲文化研讨,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兴趣,各路专家学者,纷至沓来,各抒已见,首先是石见(陈砚发)先生,在《平江风情》上,发表了《幕阜天岳——伏羲氏之陵》的重头文章,点燃了天岳幕阜伏羲文化研究的火炬。2015年12月20日,湖南省伏羲文化研究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天岳幕阜山研究基地揭牌仪式在南江镇隆重举行。湖南省社科联副秘书长、学会处处长楚玲,高庙遗址发掘主持人、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贺刚教授,省社科院区域文化品牌研究中心副主任周行易教授,省社会组织管理局副局长张再祥,省纪委原副厅级纪检员、省监察厅副厅级监察专员曾阿思,湖南理工学院院长、党委书记、天岳幕阜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余三定,平江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潘如意等领导和上百位文史研究者出席了大会,其中包括湖北省民俗研究会副会长鄢维新和通城民俗会会长、副会长舒中甫、冯金陵、张九紫、刘彩云等都兴致渤渤地参加此次会议,并制订了《湖南省伏羲文化研究会章程》和《湖南省伏羲文化研究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办法》,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组成人员贺刚、周行易、宋炼钢、肖敬东、张曙光、曾阳宗等67人,同时产生了常务理事会。可见,天岳幕阜的伏羲文化得到了官方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2016年7月29日——30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和美国罗格斯大学联合举办、湖南省岳阳市道教协会承办的首届国际道教文化前沿论坛会在太元天宫和平江县城成功举行。共有200多中外学者和道教界代表与会。此次会议级别较高,有美国、日本、英国等十多个外国代表到会并发表学术论文。特别是日本自修大学教授土屋增明发表的《洞府思想与幕阜山》一文,对幕阜山的地位和伏羲文化作了高度的评价。

2016年11月5日至6日,天岳幕阜山伏羲文化研讨会在平江神帆国际大酒店举行。该次活动由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起源研究中心和中国殷商文化学会指导。共发表论文数十余篇。有王震中教授的《伏羲文化代表了远古中国的智慧和思维》,有贺刚教授的《伏羲文化概论》、有周行易教授的《幕阜山伏羲文化研究》,有张劲松研究员的《幕阜山伏羲文化事象来源的研究》,有朱仁夫教授和宋炼钢书记联合发表的《谁是中华民族的“爷爷”“奶奶”——天岳幕阜山伏羲文化遗存的追问》,有肖敬东先生发表的《天岳幕阜山伏羲元素“日月崇拜探讨”》,有陈砚发先生的《再论天岳幕阜——伏羲之陵》,有黄展鹏先生的《沧海桑田话幕阜》,有杨衍秋、曾阳宗发表的《屠呦呦的“青蒿素”与葛洪、幕阜山、伏羲之渊源》,有杨衍秋、张曙光发表的《道教洞府思想与幕阜山“二十五洞天”之由来》等等,深层次地研究了天岳幕阜的伏羲文化,并汇编了《天岳幕阜山伏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收入此集的还有下列论文:

《谈古论今话伏羲》,作者:刘博,湖南省人大常委会教授。

《伏羲与伏羲文化在南方的生成及其信息态研究》,作者:钟兴永、张国清,湖南理工学院.天岳幕阜山文化研究中心。

《伏羲传说在幕阜山调查思考》:徐奇文,平江县宗教事务局。

《天岳幕阜山地区伏羲文化遗存述考》,作者:田共兵、刘和志,天岳幕阜山旅游开发公司。

等等。

这些论文从诸多方面,深层次地论证了天岳幕阜的伏羲文化,以大量事实证实了伏羲在天岳幕阜的存在。与考古形成了锁链,不得不令人信服。

如湖南省伏羲文化研究会会长贺刚教授在《七千年以前幕阜山区域的文化与历史》一文中指出:“天岳幕阜山及其周围的民间,自来流传有伏羲和夏禹等远古帝王和道教先师在此活动的传说,在山上及其周围村社留下有不少纪念性的建筑遗迹。其中最显著者有伏羲皇坛、女娲造像、大禹治水纪事碑,以及道教庙宇旧址。虽然那些传说出自民间,那些纪念性建筑的年代还有待求证,但从幕阜山所处的地理位置联系到古史传说中曾有多位远古帝王在湖南活动的系列线索,我们相信它并非杜撰”

湖南省社科院区域文化品牌研究中心研究员周行易教授在《幕阜山伏羲文化研究》一文中说:“平江学者称幕阜山为伏羲陵寝的观点,是对自秦汉以来传统认知的挑战,令人振奋。这个观点已旗帜鲜明地挑明天岳幕阜山为伏羲文化的核心区和源头所在,意义重大”。

朱仁夫、宋炼钢在《谁是中华民族的“爷爷、”“奶奶”?》一文的结尾中说:“一句话,六七万年以前,中华文明由伏羲女娲始,中华民族自伏羲女娲生。伏羲女娲就是华夏子孙的爷爷奶奶”!

湖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研究员张劲松在《幕阜山伏羲文化事象的研究》一文中说:“幕阜山的伏羲陵是伏羲之后迁入的苗瑶族所为,如现幕阜山地区通城的瑶族,平江虹桥的瑶田村,当他们的祖先迁入后,以瑶族为文化主体时,就是后来在接受汉文化时也必然会保留其伏羲远祖文化的记忆,并增强当地文化中伏羲文化的彰显力”。

上述权威人士的论点,已经十分明显地肯定了幕阜山的伏羲文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令人心服口服。

自湖南省伏羲文化研究会成立之后,至今已进行了多次活动,且定期发布简报。由此可见,政府和学术界对幕阜山伏羲文化是予以肯定的,也是支持其研究活动的。如果是捕风捉影、或是牵强附会,一定得不到政府和学者的认可。

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我们再来进行一番田野调查,将神话传说收集起来,用以佐证上述的学术观点:

从2011年起,笔者抱着报大的兴趣,用双脚走遍了天岳幕阜的阜山、永强、群联、阜峰、蔡海、黄裴、源头、上坪、百合、沙铺、长潭、毛源、柘坪、瑶田、幕阜林场、通城黄袍山、黄龙山等自然村落,并对山上山下的云腾寺、打鼓岭、金盆庵、东王庙、冲真观、张果老、大坦里、杨树冲、天门寺、太元天宫、一峰尖、青阳宫、天乐堂、流水庵、沸沙池、紫青观、瑶田寺,通城的大坪古瑶文化遗存地和临湘的龙窖山“千家峒”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察,得到了很多有关伏羲葬于幕阜的信息和元素。

幕阜山冠以天岳之称和获“二十五洞天”殊荣,是因为伏羲葬于此,不然很难获得此殊荣。

在山上山下,山民们朴实的乡音带有明显的上古话韵味,他们称幕阜山为“墓伏山”,其含义此山是伏羲的墓地。在千年万代的封闭环境中,村民们鲜与外界接触,沿袭着古代语言,至今不变。文革前,山区曾有一本《山间秘事》在少数人手中珍藏,讲的是幕阜山的奇人秘事,该书通篇累牍将幕阜山写为“墓伏山”,当年人们还以为是作者的笔误,今天才让人感到大彻大悟,原来这就是幕阜山的伏羲元素!

平江坊间流传伏羲葬于幕山的具体位置是太平尖,太平尖位于阜山村村口,是阜山村的第一座山,位置十分显眼,形象独特。旧时这里的小孩都会唱一首儿歌:

太平尖尖,

有个神仙。

龙王见他要下跪,

玉皇见他站下边,

如来见他要作揖,

观音见他要谢恩。

过去的人们只知道这么唱,但没有去探讨这个神仙是谁?今天我们稍加分析,就不难理解出这个神仙是伏羲。因为传说中的伏羲是造神的,所以不论什么神仙见了他都要退避三舍。童谣含蓄地歌颂了伏羲,形象生动地塑造了一个伟大之神。把太平尖与伏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人一听到童谣就想到伏羲。

在石浆一带还有一首民谣唱道:

幕阜山高大行龙,

层层深水落田中。

九窍石浆龙戏水,

五老尖尖黄土中。

这首民谣,唱的也十分奇怪,突出的是“龙”和“五老”,龙一般是指天子或皇帝,五老却在黄土中。这又引出了一个奇怪的问题:阜山村,全村的地质是沙土,而太平尖却是独特的黄土堆积,传说这是鸟儿从其他地方用嘴啄来的。近似精卫填海的传说。所以,太平尖是人工堆积而成的说法也有其道理。

太平尖。位于北纬28.58度,东经113.46度,辰山戍向,高252米,从冲真观方向看,俨然是一座大型坟墓。其山一直不长树,只长青草,符合民间“坟不栽树”的习俗。山后有幕阜一峰尖为屏障,象一把太师椅,前有双溪村的点头山为香案。左有冲真观,右有狗脑山,山脚还有一块数亩的平坦土地为拜坪。此地既有坟头、有香案、有拜坪、有守墓狗,有墓陵,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坟茔。而这座坟茔又恰好处于阜山村的凤形之背部(阜山村的地形象一只大凤凰)应了“凤来仪”之天子仪仗,如此气派非帝王之陵莫属!

上面说到,太平尖的左边是冲真观,这是平江道教界赫赫有名的庙堂。建于何时无从考究其确切年份,但从残存的石碑和石柱上的刻文来看,维修的记载是明嘉庆年间和清同治年间,历代有修缮记录,而且从清代同治修缮的捐款碑记中看出,所捐款的人都是平江正堂和湘潭正堂,以及教喻、军官等有身份的人。如果是一般的庙宇,其级别不会有如此之高。平江道谱和王氏族谱记载,“冲真观为伏羲之陵”。占地数十亩,分上、中、下三殿。两厢都有偏殿,殿右侧有一石亭,亭中有一井,井旁有一石马,龙首马身,谓之龙马,旁有一对联云:“石马驮经通三界,龙王引水润十方。”在二殿的正中间,曾有一座皇坛,高十多米,下有三层,上有五层,有四十八灯、四十八柱,顶端立伏羲像,手托八卦;门外有接官亭,有迎恩桥。气派非凡。宋朝赵琥《题冲真观》诗曰:“琳馆绝埃尘,溪山是四邻。烟霞千古色,花木一庭春。月白琴声朗,风情鹤唳频。闲中时复醉,应笑市朝人。”庙内至今供奉的是玉皇大帝、三清道人,这是道教中神仙的最高级别,其他庙宇没有此资格,所以坊间传说冲真观是伏羲祠,

在太平尖东侧,冲真后边,曾有东王庙,又称东岳行宫,虽然现在是一片田野和几间民居,但在现今的汽车导航图上,没有其他地方的名字,只用东王庙作座标地名,可见这在古时是一个十分出名的地方。我们分析一下,东岳或东王是指谁?东岳为泰山,幕阜山与泰山无任何联系,民间也无其他地方敬奉东王的。而幕阜山周边,如上塔市也有一座东王庙,且规模不小,这只能解释为“禹贡东陵”之误,是东陵之所在。

自宋代以来,在天岳幕阜山周边,所建道观有四十八座,有骊山老母庙、青阳宫、太元宫、紫清观、玉清宫、天乐堂、祖师殿、东岳庙、长庆宫等等。《平江县志》记载的平江北片道观有道济、清虚、清水、青泥、碧桃、紫霞、梅仙、七星、术尉、迎仙、紫云、仰仙、回台十六宫,特别是骊山老母庙建于幕阜山顶,座东朝西,内供奉的是女娲娘娘,所以叫老母庙。为什么会在天岳幕阜的最高处建此庙?且是座东朝西?这是有原因的,因为伏羲葬于天岳幕阜的西麓太平尖,将女娲庙立于此,是让伏羲和女娲夫妻遥遥相望,永不分离。此处不建观音庙,也不建王母庙,单单建女娲庙,其良苦用心,不言而喻。历来,由于天岳幕阜的名气,伏羲女娲的影响,引来众多道教人士聚集于此。东晋的葛玄、葛洪在此炼丹,一山二葛,是幕阜的造化。吴猛、陈真人、黄庭坚(处士),张良,李铁樵、吴明海都光顾此山。在本书“古色文化”一章中,所列出的各朝代许多诗人、文学家也来此山游览,不能不说是冲着伏羲的名气而来。

天乐堂,在沸沙池和烂船坡中间,有一座天乐堂,现虽已倒塌,但整个基础清晰可见。此地除了三根上千年的银杏树(三姊妹)外,最引人注目的是两个一大一小的石人。原主殿中现安放在小屋中的大石人高一米七左右,腰围一米多,其头硕大,两耳齐肩,造形特异,工艺粗糙,有远古风格。石人胸部有蛇图腾,疑似瑶民所雕伏羲像;距大石人一百米外位于西边坡下有一小庙,原为三层,现存二层,高二米,小庙二层内有一小石人,石人仰望天空,手握一物(现已被人打掉),作观天状。连系此处还有“魁层”石碑,而伏羲又曾定天气,作八卦,则能推断,天乐堂是古时观天之处。也是为了纪念伏羲而建的庙堂。这与湖南工业大学湘东文化研究所刘俊男教授所写的《上古星宿与地域对应的科学性考释,副题,兼论幕阜山为上古天文观测中心》一文的观点完全相吻合。

在天乐堂小屋东边草地中,至今还隐藏着一块石碑,上有“天乐堂”三个繁体字,天乐,即天上之音乐。伏羲曾创乐器,深山峻岭之中有天乐之堂,什么意思?只能考证为此处还是演练音乐之所,不是凡间之音,而是天上之音,谁有资格演示上天音乐?非伏羲莫属!

上述许多都说明了伏羲文化的存在,既有存在就有影响。伏羲文化在天岳幕阜山区产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并由此产生了许多民俗:

一、伏羲竹龙:在幕阜山周边的蔡海、昌江一带,流行着一种草根文艺玩伏羲竹龙。这种龙不是民间平时所玩的火龙,也不是用布做的黄龙和用灯笼组成的软壳龙,而是用竹子制作的竹龙。全部道具都用楠竹做成。而玩龙的又全是女子,且身着树皮,打赤脚,画花脸。玩耍过程中造型伏羲八卦,还有八阵图。带有强烈的远古气息和女系氏族社会的特点,近年来,昌江文化中心的女子舞龙队,舞到了省会长沙,舞到了深圳,还得了不少名次和各种奖励。此龙艺的由来是从一本《伏羲竹龙谱》小册子流行下来的。是有本有眼的传世之作,所以伏羲竹龙舞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应继承和弘扬的,现已正式向国家申遗了。

二、伏羲八卦:我国有三种八卦,这是《易经》的重要组成部份,第一种是伏羲的先天八卦,二是周文王的后天八卦,三是通用八卦。先天八卦的卦象是: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而文王八卦是坎一、坤二、震三、巽四、中五、乾六、兑七、艮八、离九。实用八卦与上述两种八卦又有区别。天岳幕阜一带的民间所用的八卦是伏羲八卦,从不用其他两种。旧时建房,房梁上必画伏羲八卦双鱼图。按先天八卦排列卦象。,推算也用的是伏羲八卦。伏羲是幕阜山人的隅象,伏羲文化在此区域的影响是深入人心的。

三、丧事道场中的斛桶神像:南江民间,人死之后是要做道场的,道场中要挂满神像,首要的是玉皇大帝,原始天尊,观世音菩萨、上八洞神仙,中八洞神仙、下八洞神仙,还有十殿阎罗等等。而最高的是用三张八仙桌垒起的斛桶(旧时用来量谷子的量具)内放置的一个神像。此像十分神秘,不准妇人看,怕猥亵此神;不准小儿看,怕吓着小孩。问及正一教道长,此神是谁,有何来头?答道:“斛”与“伏”同音,“斛桶”即“伏统”,至高无上,统率三界,伏羲造神,在此得以体现。

四、伏羲大米:在幕阜山有一种稻谷称为“伏羲稻”,传说是伏羲在此山培育出来的品种,是与其兄神龙在石田三亩研发的,后散长于山间荒坡,现代水稻专家袁隆平,曾高价收购此稻样本作为杂交水稻母本,并获得成功,培育出了一种高产优质的水稻。现在幕阜山华平种植农业合作社,就是经营此种优质大米,口感好,营养丰富,人们对伏羲是无比崇尚的。在以下的神话传说中,我们再详细讲这个故事。

五、在南江镇,政府为了满足民众的信仰需要,于2011年在106国道旁建起了伏羲广场,丈余高的伏羲神像正襟危坐在广场一端,手举八卦。每年二月十八,民众自发组织,数十条甚至上百条黄龙在此朝拜,为伏羲庆寿,热闹非常。过往游客,往往停车驻足,瞻仰神像。老百姓逢年过节,都焚香化帛,三拜九叩,祈求安康,消灾避祸。伏羲在平江人的心中是神权中的最高统治者。

关于伏羲在幕阜山的传说甚多,收集几个于下:

石头夫妻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汨罗人士童泳芹先生曾发表过一个民间故事,《幕阜山上的石头夫妻》:不知哪年哪月,幕阜山上突然发出一阵巨响,震得满山的参天古树象醉汉一样东倒西歪,飞禽走兽也吓得四处逃窜。随即山顶塌了半边,蹦出两个奇形怪状的大石头,似人非人,似兽非兽,头上长了两只角,身上长满了鳞甲,手脚长得象鸡爪子一样,全身带着泥土香味。这两块石头在地下爆发力的作用下,一直向山下滚去,滚呀滚呀,一直滚到了烂般坡。

又过了几千年,忽然这山坡里有人说话了,宏亮的声音在幽谷中产生了共鸣:“妹妹,妹妹,快醒醒,你看东边那个大火球是什么?”石头妹妹睡眼惺忪地睁开双眼,向东边望了一眼说:“哥哥那是太阳神,就是他要我们到这里来的呀!”石头妹妹又不无忧伤地说:“不过他也太不公平了,为什么偏偏要我们到这荒无人烟的地方来呀?”石头哥哥望着远方,直截了当地说:“啊!我记起来了,他是要我们到这里来生男育女,繁衍人类的。”妹妹惊愕地说:“什么?我们是兄妹,怎么可以生男育女?”石头哥哥没有及时回答,突然话题一转说:“你看那个石头上,两根竹子从不分离,总是这样扫呀扫,但他们每过几百年就要换两根新竹子,新竹子就是他们的儿女呀。这是特殊时期,事关人类后代的生存和发展,兄妹成为夫妻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何况我们是两个石头变的,没有血缘关系,不损人伦。“石头妹妹的脸色早已红得象个苹果,羞愧地点点头,哥哥又说:”但这还要看天意,太阳神有所交待,要我们紧紧相抱,从这低处向高处的一峰尖滚去,如果你怀孕了,我们就可成为夫妻。妹妹问:“这怎么可以?我们是滚不上去的。”哥哥说,:“这就要看天意了。”

兄妹妹紧紧抱住,相拥得无半点缝隙,二人开始往高处运动,突然兄妹全身的石头脱落了,寂寞的山上沸腾了,前有九百九十九只朱雀开路,后有九百九十九只玄武奏乐,左有九百九十九只青龙起舞,右有九百九十九只白虎唱歌。就这样,形成一道五颜六色的彩虹,在热闹非凡的场面中,兄妹滚到了一峰尖上的草坪中,在百鸟的歌声中,四声婴儿的啼哭声传遍了山上,石头妹妹喜得二男二女,幕阜山上从此有了生机。他们从此担当起繁衍人类的重任,传说他们二人都是人首龙身,所以伏羲的后代就叫龙的传人。

青竹扫台的由来

1958年,幕阜山上突然热闹起来,几千农民工聚集山上,成了幕阜农林垦殖场的职工,尽管只有二三年的历史,但有许多人却与世代居住在山上的“老山民”混熟了,从他们口中挖掘了不少的祖传神话。许多故事得以流传。三工区(流水工区)李胡保先生讲过“青竹扫台”的故事:

在天岳幕阜的东北部的黄龙山上,有一处景点叫青竹扫台,在一块大石皮上,长有两根修竹,阿娜多姿,青翠欲滴,有风无风总是扫来扫去,将石皮上的泥沙扫得一干二净。几十年后,两竹衰弱老去,而另两根新竹随即长出,从不间断,也不多长一根。千年万代,总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重复着一个简单的扫地动作,就象一个忠实的朴人,守护在主人的左右,此景是有来历的:传说伏羲初到天岳幕阜时,常常坐在这块石皮上接受百兽和黄龙的朝觐。由于下雨天常有泥沙流到石皮上,伏羲的衣袍上难免不沾上泥巴沙子,有失仪表,女娲听说此事,甚为关心,而自己也为造人的事忙得不可开交。不能跟随夫君左右服侍。女娲找到紫竹仙子,向她借了两个叫紫娥和紫娟的侍女,来侍奉牺皇。此二女忠心耿耿,细心娴静,自来到天岳幕阜之后,便不离伏羲左右,每当伏羲到石皮上打坐时,二人便用自已的双袖将石皮扫干净,服侍主人坐下。寒来暑往,从不间断。

若干年后,伏羲仙逝,二女便遗弃在幕阜山上,女娲和紫竹仙子也忘记了将她们召回,而她们也一直坐在此石皮上,死后变成两根竹子,继续年复一年地打扫石皮,彰显她的忠诚。后来,道家将她两封为“侍羲忠贞玄妙仙子”。现在民间请神时,都要请这位仙子到坛,这就是青竹扫台的由来。

九龙池的故事

在流水庵的北边,有一个山坡,叫九龙池,一道清泉串着九口水井。天晴时,井面如镜,井水清沏见底;下雨天,井内浊浪翻涌,泥沙沸腾。传说伏羲曾在昆仑山造了三百六十条蛟龙,这些龙大多是瑞祥之物,造福人类。但有九条劣龙,不听调教,为非作歹,祸害百姓。伏羲出巡,时常在外,女娲无法管束,莫赖他何。只好将实情告之伏羲,伏羲回到昆仑山,又亲自调教,九龙终不成器,仍不能改邪归正。伏羲只好另谋良策,一日,伏羲将九龙召在一起,诱之曰:“尔等久居此地,不识外面世界,须知有一幕阜山,风景秀丽,水清木华,方是汝等最好去处,愿往否?”九龙不知是计,跃跃欲试,欣然答应。伏羲将九龙装入混天袋中,带往天岳幕阜,分别放置于九口井中,用金钟罩罩住。从此九龙在此安身,再不能去祸害百姓。伏羲驾崩时,曾交待他掌管雷公的父亲黎胥氏,请他日后在下雨天时,在流水庵用电闪雷鸣吓住九龙,免得为祸。后来,每逢刮风下雨,九龙就兴风作浪,蠢蠢欲动,想飞出井来。此时隔壁的流水庵雷电大作,频频炸响,吓得九龙龟缩井底,不敢妄动。所以流水庵成了湘鄂赣三省交界处最大的落雷区,旧时,此地多有人畜伤亡。解放后,人民政府为了保障人畜安全,在流水庵和九龙池相交的山顶上安装了巨形避雷针,从此不伤人畜,九龙池也因此而得名。

伏羲米的传说

伏羲时代,人们吃的主要是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靠畈猎网鱼为生。没有固定的粮食,人们常常挨饿,特别是在冬天。伏羲见此,便决心培育一种能供人类赖以生存的主食品,经多次试验,总是以失败告终。后来,他想到了他弟弟神农是专门培育百草的,就请他来到天岳幕阜,在“石田三亩”上进行试验,但苦于没有适合的种子,种出的东西要么不结果,要么颗粒小,有的还吃不得。他们的行动感动了凤凰,一日,凤凰停在石田三亩上,屙出了三粒稻种,伏羲和神农高兴极了,将这三粒种子精心培育,当年就有了收获,得到了一捧金黄色的稻种,从此在人类出现了谷米,人们有了维持生命的粮食。传说当时的稻谷是硕果累累的,谷粒有花生米大,人们吃了既饱肚又健康。这个品种维持了很多年,直到伏羲神农死了,这个品种也慢慢地劣化了,颗粒变小了,营养下降了,最后仅留下一些产值低的一般稻种。但也偶尔有数株退化了的伏羲稻种生长在稀少人烟的崖傍溪边,这种稀有母本终于被水稻之父袁降平发现了,经过多番试验,高产耐寒的优质晚稻品种得以问世,为人类解决了吃饭问题,功高盖世。如今南江镇华平农业合作社用伏羲稻种加工出“伏羲米”,是不凡之物,值得推广。这种米口感好,色泽鲜,营养丰富,耐高寒,抗病虫害,但不适宜于平地种植。

伏羲黄鳝面

在天岳幕阜山下的南江镇地区,有一种吃黄鳝面的习俗,旧时条件有限,不能经常吃到此菜,但在过五月端阳节时,此碗菜是家家必备之物。所以湖北通城一带的人说:平江人没有黄鳝不过节。平江人称黄鳝面为“伏羲鳝鱼面”。为何要在鳝鱼面前加上伏羲二字呢?这里也有一个传说:相传远古时代,上天神仙不多,山间鸟兽稀少,人间人丁奇缺,于是,伏羲三兄妹便分工负责,由伏羲造神,神农造兽,女娲造人。伏羲造出的神寿命长,能量大,神农造出的兽体质强,活力大,唯有女娲造出的人素质低下,体质潺弱。因为女娲造的人是用自己的精血和草木灰作原料的,所以影响质量。女娲无计可施,找到夫君伏羲,寻求帮助。伏羲满口答应,便在造神时,顺便造了三百六十条小龙。放入田野中,这些小龙长期在田间折腾,双角尽失,鳞片皆退化,变成了鳝鱼,伏羲要女娲号召人们捉食,由于鳝鱼是龙演变而来,其血与肉带有灵性,大补于人。自此之后,幕阜山区一带,食黄鳝面便成了习惯。许多地方的食客,慕名远道而来,得食为荣。2015年湖南电视台还为此作过专题报道。每年的三月十八日,为南江的黄鳝面节,可见其伏羲文化气息之隆重。

伏羲文化牢固扎根于幕阜山,这是天岳幕阜的品牌文化!


更多推荐

古瑶文化

上章说到天岳幕阜山存在深厚的伏羲文化内涵,那么就必然也有古瑶文化的存在,原因很简单,因为从狭义上来讲,伏羲更是“三苗”的祖先。古瑶是三苗之一,统称“蛮夷”。古瑶文化在天岳幕阜山的遗存首先让我列举几点事实,便足以令人相信天岳幕阜山存在古瑶文化。1990年夏,在天岳幕阜山山下的梅仙镇钟家屋(又称钟士林)一钟姓农民在取土烧砖时,从泥土中挖出一件黄橙橙的东西,经清洗后发现,原来是一枚金印,印面刻有“蛮夷侯

道教文化

首届国际道教文化前沿论坛在湖南幕阜山举行道教之音湖南讯    2016年7月29日,经过大半年的精心筹备,由中国人民大学和美国罗格斯大学联合主办、湖南省岳阳市道教协会承办的首届国际道教文化前沿论坛开幕式如期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姚新中在开幕式中致辞介绍,道教文化是哲理研究、生活实践和学术教育的结合体,已走向世界为中国优秀传播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希望论坛深入持续的学术